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是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础组成部分,作为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原材料,其纯度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1]。随着集成电路制程特征尺寸不断缩小,对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的纯度要求呈指数级提升,特别是对金属杂质的控制已达到超痕量水平[2]。在先进制程(5 nm及以下)中,即使μg/kg (10-9)级别的金属杂质也可能引发载流子寿命降低、器件漏电流增加、栅氧化层完整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器件性能劣化和良率下降[3,4]。这使得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中金属杂质的精确检测与严格控制成为半导体材料科学领域的关键挑战。
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中金属杂质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原料引入、生产工艺过程污染以及包装储存过程[5]。原料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可能转化并迁移至终产品;生产设备在高温或腐蚀性条件下可能释放金属杂质;而包装、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容器材质与环境因素也可能引入额外污染[6,7]。基于在半导体器件中的物理化学行为,关键金属杂质可分为3类:铁族元素(Fe、Ni、Co等)主要形成深能级中心影响载流子寿命;铜族元素(Cu、Ag、Au)具有高扩散系数和电迁移特性,易形成漏电通道;碱金属和碱土金属(Na、K、Ca等)则主要影响氧化物/半导体界面特性和阈值电压稳定性[8-11]。
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IRDS)对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中的金属杂质含量提出了严格且分级的要求[12]。对于一般集成电路应用,单一金属元素含量应控制在1×10-6 wt%以下,全部金属元素总量不应超过1×10-5 wt%;对于先进逻辑器件和高密度存储器制造,金属杂质总量需控制在1×10-7 wt%以下,关键元素(如Na、Fe、Cu等)则需达到 1×10-8 wt%甚至更低。随着三维集成技术和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发展,金属杂质控制限值可能需进一步降至μg/kg (10-9)甚至ng/kg (10-12)量级,这对分析检测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3,14]。
针对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中超痕量金属杂质检测的技术难题,本综述系统梳理了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中金属杂质分析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样品前处理方法和仪器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
1.1 电子化学品前驱体定义与分类
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是指在半导体制造领域中,专门用于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目标功能薄膜的分子级材料,是实现纳米级高质量薄膜精确可控沉积的关键原材料[15]。根据GB/T 4754—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16],这类材料归属于电子化学品范畴。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17]进一步明确,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主要通过气相反应(如化学气相沉积(CVD)、原子层沉积(ALD))或液相反应(如溶胶-凝胶法、电化学沉积),在半导体晶圆或器件表面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薄膜结构。与传统化学品不同,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需同时满足高纯度、可控反应活性、适宜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蒸气压、热稳定性)以及与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兼容性等多重要求。
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可依据物理状态、化学组成和应用领域等多维度进行分类。从物理状态角度,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3大类[18-21]。气态前驱体:主要包括硅烷(SiH4)、磷烷(PH3)、砷烷(AsH3)等。这类前驱体分子量较小,室温下呈气态,热稳定性相对较差,主要应用于CVD和ALD工艺。从化学组成看,气态前驱体多为无机氢化物,用于硅外延、掺杂和Ⅲ~Ⅴ族半导体生长等过程。液态前驱体:包括四乙氧基硅烷(TEOS,Si(OC2H5)4)、六氯二硅烷(HCDS,Si2Cl6)、三甲基铝(TMA,Al(CH3)3)等。这类前驱体在室温下呈液态,具有适中的蒸气压和热稳定性,广泛用于ALD、CVD以及湿法工艺。固态前驱体主要包括各类金属β-二酮酯配合物、双环戊二烯基金属配合物以及超纯硅粉等。这类前驱体多为固体粉末或晶体,通常需要加热汽化或溶剂溶解后使用,主要用于金属互连和特种薄膜沉积等工艺。
1.2 国际标准体系
目前,电子化学品前驱体领域尚未设立专门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标准化机构也未发布与电子化学品前驱体相关的标准。在国际范围内,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制定的标准被业界广泛认可和采用,可视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22-26]。
截至目前,SEMI已发布26项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相关标准,其中产品标准23项,显示出方法标准特别是分析测试方法标准的相对缺乏[27-36]。产品标准涵盖了多种重要前驱体材料,包括SEMI C45-0518(正硅酸四乙酯,TEOS)、SEMI C66-0317(三甲基铝,TMA)等。这些标准详细规定了材料的纯度要求、金属杂质限值、物理化学性质指标以及包装和储存条件等关键参数,为行业提供了质量控制的基准。
1.3 国内标准体系
相关的国家标准主要包括GB/T 42720—2023《电子特气 六氯乙硅烷》、GB/T 36656—2018《电子级三乙基镓》、GB/T 36653—2018《电子级三甲基铝》、GB/T 15909—2017《电子工业用气体 硅烷》、GB/T 37007—2018《电子级三甲基镓》、GB/T 37030—2018《电子级三甲基铟》等[37-43]。这些标准规定了相应前驱体材料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以及在金属杂质控制方面等要求。
国际和国内标准体系对前驱体材料中金属杂质的分析方法规范均不够完善,缺乏统一、可操作的具体方法标准。这一缺失主要源于3个方面原因:1)前驱体材料种类繁多且物理化学性质差异显著,难以建立通用分析方法;2)金属杂质分析涉及超痕量(μg/kg)水平测定,对技术和条件要求极高;3)行业竞争激烈导致企业倾向保持自有分析方法的保密性[38]。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分析方法标准化进程滞后,制约了产品质量评价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建立健全的金属杂质分析方法标准体系对推动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样品前处理是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金属杂质分析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超痕量(10-6~10-9量级)金属杂质分析中,前处理过程面临3大主要挑战:1)前驱体材料普遍具有挥发性强、易氧化及水解敏感等特性,显著增加样品处理难度;2)超低浓度分析要求极低的方法空白值,需严格控制全流程污染;3)不同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的前驱体材料需要针对性的处理策略[40]。本节按前驱体物理形态分类,系统介绍固态、液态和气态前驱体材料的前处理方法,分析各方法的适用条件、技术特点及应用案例。
2.1 固态前驱体材料
固态前驱体材料(如金属β-二酮酯配合物、双环戊二烯基金属配合物、超纯硅粉等)分析首先需将其转化为适合仪器测定的液态形式。
2.1.1 电热板湿法消解
电热板湿法消解法是常用的固态前驱体前处理方法,通过电热板提供稳定热源,结合不同酸体系(如HNO3适用于有机金属化合物、HF用于含硅材料、HClO4用于难溶材料、王水用于贵金属)的氧化性与溶解能力,将目标元素转化为可溶性离子。该方法分为开放式(样品量0.5~1.0 g,操作简便但易导致挥发性元素损失)和封闭式(特制压力容器,样品量0.1~0.2 g,温度150~180 ℃,时间2~6 h,减少挥发与空白污染)。张衍等[44]针对激光光纤用高纯铈螯合物的研究表明,四(2,2,6,6-四甲基-3,5-庚二酮)铈仅需在 120 ℃条件下用1 mL硝酸加热30 min即可完全溶解,无需添加其他氧化剂。其配体在酸性环境中具有自还原性,可将四价铈原位还原为三价,简化操作并降低污染风险。该方法用于测定18种金属杂质(14种稀土元素及Ca、Fe、Cu、Zn),方法检出限为1.2~71.5 μg/kg,加标回收率为92.6%~108%,满足6N超高纯材料的痕量分析要求。
2.1.2 微波消解
微波消解技术利用微波辐射的穿透性和对极性分子的选择性加热特性,在密闭环境中快速提高反应温度和压力,加速样品分解过程。该技术虽然在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分析中的应用报道有限,但理论上具备应用于固态前驱体材料前处理的潜力。与传统电热板消解相比,微波消解具有反应时间短(通常仅需15~30 min)、试剂用量少(一般仅需2~5 mL酸混合物)、交叉污染风险低、能量传递效率高等优势。然而,该技术在应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样品性质对微波消解效率的影响显著,部分前驱体材料对微波能吸收不足;消解条件优化难度大,需针对不同材料开发特定升温程序;设备投入成本高,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严格。此外,对于某些高活性材料,微波辐射可能引发剧烈反应,存在安全隐患。
2.1.3 灰化法
灰化法作为传统的有机物前处理方法,可通过高温将有机基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气态产物,保留无机组分供后续分析。然而,在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超痕量分析中,灰化法应用受到多方面限制:首先,传统灰化设备(如马弗炉)的材质(陶瓷、金属等)可能释放金属杂质,环境和设备本身带来的污染可能超过样品中目标元素的本底含量;其次,高温处理过程可能导致部分挥发性元素(如As、Se、Pb、Cd等)损失,降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此外,灰化过程耗时较长,效率较低。传统灰化法在超痕量分析中应用仍然有限,一般仅作为辅助验证方法使用。
2.2 液态前驱体材料
液态前驱体材料因其物理化学特性对前处理技术提出特殊要求。这类材料普遍具有高活性、易挥发、水氧敏感等特点,传统前处理方法难以直接应用。根据化学组成和性质差异,液态前驱体材料可分为硅基前驱体、金属有机前驱体和金属卤化物前驱体3类,每类材料均需采用针对性的前处理方法。
2.2.1 硅基液态前驱体材料前处理方法
硅基液态前驱体材料(如四氯化硅、六氯乙硅烷、二氯硅烷等)表现出高挥发性、易水解性及腐蚀性强等特点,金属杂质含量通常在μg/kg至ng/kg级别,这些特性使其前处理过程面临诸多挑战。
2.2.1.1 热挥发-酸溶解法
热挥发-酸溶解法是硅烷类材料中金属杂质分析的常用的前处理方法,基于硅烷基质与金属杂质的挥发性差异实现分离。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样品置于PTFE容器中,控制特定温度使基质挥发。国家标准规定[37,41,45],二氯硅烷(沸点8.3 ℃)挥发温度为(50±1)℃;四氯化硅(沸点57.6 ℃)和六氯乙硅烷(沸点145.5 ℃)挥发温度为(65±1)℃。基质挥发后,用HF溶解残留物破坏硅氧网络,再用HNO3溶解金属氧化物。
李春华等[46]优化方法将四氯化硅挥发温度调至55 ℃、氩气流量控制在0.2 L/min,避免了直接水解产生的腐蚀性气体,提高操作安全性。该方法检出限达0.57~48.15 ng/L,回收率为85.1%~115.4%,满足电子级硅基前驱体材料质量控制要求。
2.2.1.2 酸雾消解法
酸雾消解法是硅基前驱体材料前处理的新兴技术,利用水解形成的氧化硅颗粒对金属杂质的吸附固化能力与氢氟酸蒸汽协同作用。万烨等[47]针对六氯乙硅烷开发的方法在特制PTFE装置中于30~40 ℃进行微量水解预处理,后添加HF在120 ℃密闭环境下消解。此方法提高了安全性,避免强放热反应与腐蚀性气体释放,同时降低样品损失风险。研究显示金属元素回收率达80%~110%,精密度控制在10%以内,满足电子级材料超痕量分析要求,且相比传统热挥发-酸溶解法具有操作更安全、回收率更高、方法空白值更低等优势。
2.2.1.3 石墨熏蒸法
石墨熏蒸法适用于水氧敏感且极易挥发的硅基前驱体材料(如三氯氢硅),利用高温(130 ℃)环境中HF蒸汽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SiF4,同时保留金属杂质[48]。操作流程为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取样并添加络合剂(如0.4%甘露醇溶液),室温条件下挥发基质,将样品置于石墨熏蒸器中,添加氢氟酸,130 ℃熏蒸150 min,最后使用1%硝酸定容后分析[48]。该方法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显著降低污染风险,处理时间仅需约2.5 h,对易挥发元素(如硼)的回收率稳定在90%~110%范围内,硅基体残留量显著低于传统湿法消解。然而,石墨熏蒸法需专用设备且操作相对复杂,设备投入成本较高,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2.2.2 金属有机前驱体
金属有机前驱体(如三甲基铝、三甲基镓和三乙基镓)表现出极高反应活性和水氧敏感性,前处理需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和环境。
2.2.2.1 乙醇分解-酸消解法
乙醇分解-酸消解法是处理高活性金属有机前驱体(三甲基铝、三甲基镓等)的安全有效方法,利用乙醇作为温和质子供体将金属-碳键转化为金属-氧键,降低反应活性,随后用硝酸溶解金属氧化物。相较于直接氧化或酸水解,乙醇预分解显著降低了反应放热速率和气体释放量,提高了操作安全性和元素回收率[18]。赵毅等[49]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三甲基镓中的Cu、Fe、Mg等痕量元素进行了测定,相对标准偏差(n=4)<24%。此外,乙醇分解产物稳定性好,可长时间保存而不影响测定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分析工作的灵活性。
2.2.2.2 惰性气氛取样-氧化分解-酸溶解法
惰性气氛取样-氧化分解-酸溶解法是在乙醇分解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优化方法,目前已被纳入国家标准体系,成为处理金属有机前驱体材料的主要标准方法。该方法基于有机金属材料的直接氧化特性,通过精确控制氧化环境和温度条件,实现基质转化与金属杂质提取的高效结合。
根据国家标准要求[38-40],处理在无氧无水环境(O2和H2O<1 μg/kg)中进行,采用两阶段氧化:先在0~5 ℃下缓慢通入干燥空气(10~30 mL/min),后升至室温继续氧化1~2 h,最后用5%硝酸或盐酸于60~80 ℃溶解30~60 min[41]。此法消除了乙醇带来的潜在干扰,提高普适性和灵敏度。王春梅等[50]超低温氧化法应用于三甲基铝分析,检出限达0.04~0.6 mg/kg,回收率98%~103%。虞磊等[51]通过低温冷冻分解法对该标准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处理三甲基镓样品时,Fe、Cu、Cr等金属杂质的回收率达到92.8%~106.3%,方法检出限可达8~750 μg/kg。
2.2.2.3 直接酸消解法
直接酸消解法适用于化学稳定性较高的铪酰胺类前驱体(TDMAH等)。这类化合物与传统 Ⅲ~Ⅴ族金属有机前驱体相比,其化学稳定性相对较高,水氧敏感性较低,能够采用更为直接的酸消解策略进行前处理。
根据SEMI C67标准规定[30],通风橱中取样,将样品置于预冷的PTFE容器中,缓慢添加 V(HF)∶V(HNO3)∶V(H2O2)=25∶10∶10混合酸,控制HF滴加速率避免过热,最后用混合酸定容。此法操作简化、时间短、空白值低,但仅适用于稳定性较高的前驱体,不适用高活性Ⅲ~Ⅴ族材料,且HF使用对安全有较高要求;此外混合酸比例需要针对不同前驱体类型进行优化调整。
2.2.3 金属卤化物前驱体
金属卤化物前驱体(如四氯化钛、四氯化锆等)具有高反应活性和强腐蚀性,其前处理方法需考虑材料的水解特性和化学稳定性。
2.2.3.1 酸水解-氧化消解法
酸水解-氧化消解法是金属卤化物前驱体材料常用的前处理方法,该方法基于金属卤化物与水快速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和氢卤酸的特性。在密闭容器中将样品与特定浓度的酸溶液(通常为2 mol/L盐酸溶液)按照一定的体积比混合,控制添加速度进行受控水解反应,形成白色乳状溶液[19]。王运超等[52]针对四氯化钛开发的酸水解-氧化消解方法,将四氯化钛与2 mol/L盐酸按 V(四氯化钛)∶V(盐酸)=1∶10进行水解,通过硝酸低温消解溶解TiO2沉淀,释放包裹的金属杂质(如Fe3+、Al3+),实现了Fe、Al和Mn等13种金属杂质的高效分析。研究表明,样品经此处理后可直接通过0.45 μm滤膜过滤,使用ICP-MS分析多种金属杂质,方法检出限可达3~117 μg/kg,相对标准偏差控制在8%以内。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操作相对简便,无需特殊设备支持,在实验室条件下容易实施;同时,酸性环境有助于抑制金属离子水解,提高溶液稳定性。然而,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反应过程中可能产生大量热量和腐蚀性气体,存在安全隐患;某些难溶性金属氧化物可能形成沉淀,影响杂质回收率;检出限相对较高,难以满足超痕量分析需求。
2.2.3.2 减压蒸馏法
减压蒸馏法是一种潜在的金属卤化物前驱体材料前处理技术,理论上适用于四氯化钛等具有适当沸点和蒸气压特性的液态前驱体。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降低系统压力,利用前驱体基质与非挥发性金属杂质之间的物理性质差异实现有效分离。从热力学和分离科学原理分析,四氯化钛具有相对较低的沸点(136.4 ℃,常压条件)和较高的蒸气压,在减压条件下易于气化,而大多数金属杂质(如Fe、Al、Cr等)则以非挥发性化合物形式保留在蒸馏残渣中,从而实现基质与杂质的有效分离。理论上,采用减压蒸馏技术处理四氯化钛等金属卤化物前驱体,可在较低温度(通常为基质常压沸点以下30~50 ℃)下完成分离过程,既避免了传统酸处理中的剧烈反应风险,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和操作危险。
减压蒸馏法作为一种潜在的绿色前处理技术,理论上具有环境友好、基质干扰小、操作相对安全等优势。然而,该方法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包括不适用于挥发性元素(如B、As等)的分析;对低沸点前驱体材料效果有限;需要特殊的减压蒸馏装置支持等。减压蒸馏技术在实际产业应用中已扩展至更广泛的前驱体材料领域。据了解,双(二乙氨基)硅烷(BDEAS)和三(二甲胺基)硅烷(3DMAS)等硅氮类前驱体材料的金属杂质分析也采用了类似的减压蒸馏前处理技术。然而,目前关于这类材料的前处理方法尚缺乏系统的公开研究报道,相关工艺参数和方法学验证仍主要存在于企业内部技术规范中,这一研究空白亟待通过开放性学术研究加以填补。
2.3 气态前驱体材料
气态前驱体材料(如硅烷、磷烷、砷烷、六氟化钨等)是先进半导体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原料,其金属杂质分析面临独特挑战,包括气体取样难度大、金属杂质浓度极低(通常为ng/L级别)以及材料反应性强等问题。与液态和固态前驱体不同,气态前驱体需先将气相中的金属杂质转移至液相才能进行后续测定,这一过程要求高效的捕集技术和严格的污染控制。
2.3.1 溶液吸收法
溶液吸收法是处理气态前驱体的重要前处理方法,通过将气体中的金属杂质吸收到液体介质中并转化为适合分析的形态。该方法利用金属元素在酸性溶液中的溶解性特性,通过气-液接触过程将气体中的金属杂质微粒或气态化合物转移至液相。按照GB/T 15909标准和SEMI C3.55标准规定[35,42],溶液吸收法的操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首先,使用高纯氮气充分吹扫气路及阀门,降低系统背景污染;其次,将5%硝酸吸收液置于聚四氟乙烯洗气瓶中,确保吸收液纯度和洁净度;然后,控制气体流量(通常为300 mL/min)将气态前驱体通入吸收液,维持适当时间(一般为30~60 min)确保充分接触;最后,收集吸收液进行后续测定,同时制备氮气空白作为参照。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硅烷(SiH4)等反应性相对较低的气态样品,对大多数过渡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具有良好吸收效率。然而,溶液吸收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吸收效率受气-液接触面积、气泡大小、吸收液浓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对某些难溶金属元素(如Pt、Au)的吸收率可能较低;样品量较大时需考虑稀释效应导致的灵敏度降低;同时需严格控制实验环境和试剂纯度,防止外源污染增加方法空白值。
2.3.2 气体吸收-水解混合法
气体吸收-水解混合法适用于六氟化钨(WF6)等易水解气态前驱体,吸收过程同时发生水解反应,形成特殊的前处理机制。该方法利用金属氟化物前驱体易水解特性和金属杂质在溶液中的可溶性,气体通过吸收液时发生水解反应,同时金属杂质被固定在溶液中。按照SEMI C70国际标准规定,该方法采用特制的PFA材质容器和管路构建采样系统,使用水与氨水、硝酸和氢氟酸的混合溶液作为吸收液[28]。具体操作流程包括:首先,使用高纯氮气彻底吹扫系统,降低背景污染;其次,在特制吸收装置中加入吸收液混合物(通常为去离子水、氨水、硝酸和氢氟酸的特定比例混合液);然后,控制气体流量约14 L/h左右,通过吸收装置,利用水解容器的重量差精确计算采样量;最后,通过多步骤溶液转移确保定量收集分析物。
气体吸收-水解混合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处理高反应性气体前驱体,避免WF6等材料与空气接触引起的自发水解反应,提高金属杂质的捕集效率,特别是对Ca、Co等痕量元素。但该方法也面临一些挑战:多步骤的溶液转移过程需确保定量转移以避免杂质损失;吸收过程中可能产生局部过热,影响某些元素的稳定性;需严格控制采样系统的气密性和纯化程度;特殊的混合吸收液配制要求高纯试剂支持,增加了方法空白控制难度。
针对不同物理状态和化学性质的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前处理方法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材料性质、目标元素特性、分析要求和实验室条件等。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以下原则选择合适的前处理方法:材料特性优先,首要考虑前驱体材料的物理状态、化学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等特性;目标元素匹配,针对不同目标元素(如易挥发元素、难溶元素)选择合适方法;分析要求导向,根据检出限要求、样品数量和分析周期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安全性评估,全面考虑方法的安全风险,特别是处理高活性材料时;资源可行性,考虑实验室条件、设备和人员技术水平等资源限制。合理选择前处理方法是获得准确分析结果的基础,对于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中超痕量金属杂质的精确测定具有决定性影响。
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金属杂质分析随半导体制程微缩(从90 nm到现今3~5 nm)经历了三代技术演进:从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再到当前主流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出限由mg/kg提升至ng/kg甚至pg/kg水平。ICP-MS以其卓越检出限和多元素分析能力成为主导技术,ICP-OES则在特定场景中作为补充方法继续发挥作用。
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3.1.1 基本原理与技术特点
ICP-MS的核心原理是将样品在高温等离子体(6 000~10 000 K)中离子化后,通过质谱系统分离和检测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实现超痕量多元素分析[53]。该技术检出限普遍达到ng/L至pg/L级别,较传统方法提高2~4个数量级。
ICP-MS常用3种质量分析器:四极杆(Q-ICP-MS)因稳定性好、操作简便和成本较低,成为常规分析首选;磁扇形场(SF-ICP-MS)凭借超高分辨率(最高10 000),有效分离目标离子与干扰离子,适合复杂基体中关键元素的超痕量分析;三重四极杆(TQ-ICP-MS)通过反应/碰撞池技术专门解决多原子干扰问题,在复杂基体分析中展现独特优势。ICP-MS在前驱体材料分析中的突出优势包括:超低检出限(多数元素达ng/kg级)、宽广线性范围(5~9个数量级)和优异多元素分析能力。然而,该技术也面临质谱干扰、基体效应和较高维护要求等挑战,需通过特定策略加以解决。
3.1.2 前驱体材料分析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3.1.2.1 质谱干扰
多原子离子质谱干扰是前驱体材料分析的首要难题,尤其对含卤素和硅的前驱体更为突出。四氯化硅、六氯乙硅烷等含氯前驱体中,40Ar35Cl+干扰 75As+、35Cl16O+干扰 51V+的测定,导致测量结果严重偏高。硅基前驱体同样面临 28Si12C+、28Si16O+等多原子干扰,这些干扰与目标元素质量差异小,常规质量分析器难以分离。
针对这一问题,反应/碰撞池技术是解决多原子离子干扰有效的手段。根据干扰类型和目标元素特性,可选择不同的反应气体和工作模式。该技术主要包括3种典型模式:氦碰撞模式通过动能歧视原理,利用多原子离子与He气体的碰撞截面大于单原子离子的特性,选择性降低 40Ar16O+、40Ar40Ar+等干扰信号;氢气或氨气反应模式则利用H2或者NH3与 40Ar+的选择性电荷转移反应,而 40Ca+基本不反应,有效实现两者分离;氧气反应模式通过“质量转移”机制,使目标元素形成氧化物离子,改变检测质量数以避开干扰。张衍等[44]解决了有机铈前驱体材料分析中的复杂质谱干扰问题,氨气反应模式对稀土元素干扰消除尤为有效,通过 159Tb与NH3反应生成TbNH+产物,有效避开铈质谱干扰。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引入反应/碰撞气体通常会导致信号强度下降10%~30%,特别是在质量转移模式下;此外,不同前驱体材料基体需要专门的气体种类和参数优化,增加了方法开发复杂性和分析成本。
高分辨率质谱技术通过提高质量分辨率直接分离目标离子与干扰离子,无需引入反应气体。磁扇形场ICP-MS(SF-ICP-MS)可提供低(R=300)、中(R=4 000)和高(R=10 000)3种分辨率模式,根据干扰情况灵活选择。李春华等[46]利用高分辨率(R=10 000)SF-ICP-MS成功将四氯化硅中的 75As+与 40Ar35Cl+干扰分离,使砷检出限降至5.79 ng/L。同样,56Fe+与 40Ar16O+的质量差(Δm=0.009 2)在中分辨率模式(R=4 000)下可被有效分离,解决了铁分析的常见干扰。高分辨率技术优势在于无需复杂的气体系统和参数优化,干扰消除更为彻底;但其主要局限在于分辨率提高会导致灵敏度损失,在超痕量分析中需权衡利弊。
3.1.2.2 基体效应
在前驱体材料分析中,基体效应是一个特别突出的挑战。Clancy等[54]研究指出,高浓度的主体元素(如Si、Hf、Zr、Ti等)可能达到样品质量的50%,这种高基体浓度会产生显著的“空间电荷效应”。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元素离子在离子路径中产生正电荷积累,通过静电排斥作用阻碍痕量元素离子到达检测器,导致测量结果显著偏低。样品稀释是最简单的基体效应控制方法,然而简单稀释会导致检出限提高,不适合超痕量分析,因此实际应用中常结合其他技术。
基体分离技术是直接消除基体干扰的有效方法,其原理是在检测前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去除主体元素。在硅基前驱体材料中,利用HF挥发硅基体是经典的分离策略。这种方法基于SiF4的高挥发性,通过加入HF将硅转化为SiF4气体,同时保留目标金属杂质元素[47]。然而,基体分离技术在前驱体材料中的应用仍然有限,主要受限于以下因素:首先,分离过程可能导致某些目标元素损失,特别是易挥发元素(如Hg、As、Se等);其次,额外的操作步骤增加了交叉污染风险和空白贡献;此外,分离条件的严格控制对实验技术要求高,难以满足高通量分析需求。
内标校正法常被用于校正基体效应。理想的内标元素应与目标元素质量相近、化学性质相似且样品中不存在,常用的内标包括 45Sc、89Y、115In和 209Bi等,覆盖不同质量范围。然而,最新研究系统考察了稀土前驱体材料中的基体效应,发现高纯有机镧化合物消解后形成的高浓度镧离子基体(300~800 mg/L)对不同元素产生显著且差异化的信号抑制[14]。通过基体因子评估,发现不同元素受抑制程度范围为12.4%~72.8%,呈明显的质量依赖性(未发表数据)。在这种元素响应差异极大的情况下,单一内标元素难以有效校正所有分析物元素,甚至多重内标系统也难以应对如此宽的基体因子范围。
基体匹配技术是另一种常用策略,通过在标准溶液中添加与样品相同浓度的基体元素,确保标准品与样品具有相似的基体环境。然而,基体匹配法需要使用高纯主体元素标准物质,增加了分析成本和潜在的污染风险。此外,研究表明,即使主要元素浓度完全匹配,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在其他方面(如残留有机物含量、微量元素组成等)仍存在难以消除的差异,可能导致系统性偏差[14]。标准加入曲线法通过向样品中直接添加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在完全相同的基体条件下建立校准曲线,有效克服了内标校正法的局限性,也避免了基体匹配法的实施难度,适用于基体复杂且干扰严重的前驱体材料超痕量分析。
优化仪器参数也能显著减轻基体效应。优化样品气流量、射频功率和离子透镜电压可提高仪器对基体干扰的耐受能力;采用先进的接口设计(如X系列锥)和等离子体温度控制技术有助于降低基体沉积和提高信号稳定性。
3.1.2.3 挥发性与反应性材料的处理
前驱体的特殊化学性质给分析带来独特挑战。有机金属前驱体(如三甲基铝、三甲基镓)在样品引入系统中产生显著记忆效应和交叉污染,在等离子体中形成碳沉积,影响长期稳定性;某些前驱体中的元素可能生成难离子化的化合物,降低分析灵敏度;高反应活性前驱体还存在安全风险和特殊操作需求。
针对这类材料,特殊设计的样品引入系统可显著减少记忆效应和交叉污染。半导体制冷雾化室(-5~-10 ℃)结合低流量雾化器(0.1~0.2 mL/min)能有效抑制易挥发元素的损失;多级稀释装置则降低有机基体对等离子体的扰动。对于有机金属前驱体,氧气辅助技术有效防止碳沉积[55]。通过在雾化气或辅助气中添加2%~5%的氧气,可将进入等离子体的碳基体转化为CO2,避免在锥孔和离子透镜表面形成积碳。
3.1.2.4 超痕量分析的实现
随着半导体制程持续缩小,前驱体材料中金属杂质控制已进入超痕量水平。在这一水平上,环境和试剂带来的空白贡献可能掩盖样品真实含量,即使在100级洁净实验室中,空气传播的金属颗粒物也可能导致部分元素空白偏高。
超洁净实验环境是实现超痕量分析的基础。洁净实验室(通常100级或更高)、层流工作台、超纯试剂以及全氟材质容器等硬件设施构成了分析的物理保障。在实际操作中,每批次分析需同时检测多级空白样品,系统评估并控制污染来源,建立完善的空白监控机制。高分辩ICP-MS,配备高效雾化器和X锥接口的新一代ICP-MS将灵敏度提高5~10倍。系统空白扣除、标准加入法以及多重内标校正等方法显著提高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对于ng/g级别的超痕量分析,综合性质量控制策略不可或缺,包括方法空白监测、加标回收验证、实验室内比对和标准参考物质核查等多重保障手段。
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OES)
ICP-OES是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金属杂质分析的重要补充技术,其原理是利用高温等离子体使样品中元素原子化并激发发射特征光谱,通过测量光谱强度实现元素定性定量。虽然ICP-MS已成为主流方法,但ICP-OES在特定应用场景中仍具独特价值。
ICP-OES的主要优势包括:抗基体干扰能力强,可分析TDS高达2%~5%的溶液(比ICP-MS高10~25倍);几乎不受多原子离子干扰,特别适合含卤素前驱体中As、Se等元素测定;对B、Si、Ge等易形成挥发性化合物的元素具较高灵敏度;仪器稳定性好且维护成本低[56]。现代ICP-OES提供径向(适合高基体)和轴向(提供高灵敏度)两种观测模式,双视图系统则结合两种优势[12]。然而,ICP-OES的主要局限在于检出限较高(通常在μg/L级别),难以满足先进制程(<10 nm节点)要求;光谱干扰(尤其是背景干扰和线重叠)在复杂基体样品中可能影响准确度;多元素同时分析能力也弱于ICP-MS。
前驱体材料分析,ICP-OES方法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首先,分析线选择至关重要,应优先选择灵敏度高、干扰少的特征线,必要时采用多线比对验证[55]。其次,基体匹配技术是控制基体效应的有效策略。王春梅等[50]在分析三甲基铝时,通过保持标准系列与样品中基体铝浓度一致(约600 mg/L),成功消除了基体效应的影响,检出限达到0.04~0.6 μg/g。仪器参数优化对ICP-OES分析性能有决定性影响。虞磊等[51]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分析三甲基镓中杂质的最佳条件,使方法检出限达到0.05~0.8 μg/g。
ICP-OES在工业生产质量控制、高基体样品分析和特定元素测定等领域仍具重要价值,与ICP-MS互补共同支持前驱体材料的多层次纯度控制需求。
4.1 方法验证策略
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中金属杂质分析方法的验证是确保分析结果可靠性的关键环节。由于前驱体材料的特殊性质和超痕量分析的严格要求,方法验证策略需兼顾结构化的统计评估和针对性的化学分析验证。与常规分析不同,前驱体材料分析方法验证面临缺乏标准参考物质、基体复杂多变、污染风险高以及检出限要求极低等挑战,需采用综合验证策略。
结合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学与传统化学分析验证要素是评估前驱体材料分析方法的有效途径[57]。MSA源自六西格玛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系统评估测量过程变异来源的框架,通过测量系统变异分析(Gage R&R)能够定量区分重复性(设备变异)和再现性(操作者变异)的贡献。在前驱体材料分析中,这种结构化方法特别有助于识别和量化前处理过程中的关键变异因素。然而,标准MSA方法需针对超痕量分析特点进行调整,特别要强化对污染控制和化学干扰的评估权重。
方法验证应首先评估方法的选择性和特异性,确保目标元素不受基体和干扰元素影响。对于ICP-MS分析,需特别关注多原子离子干扰的分离能力,如 40Ar35Cl+与 75As+、28Si16O+与 44Ca+的有效区分。通过测试不同浓度基体条件下各目标元素的响应,结合同位素比值分析(如适用),可系统评估方法的选择性。
线性范围和校准曲线评价遵循结构化验证原则。对前驱体材料分析,校准曲线除相关系数(r≥0.999)外,应采用残差分析和加权回归技术加强超痕量区域的准确性评价。MSA框架建议采用至少5个浓度水平、3次重复测量的设计[56-58],以全面评估线性和精密度。
准确度验证面临标准参考物质缺乏的挑战,可整合多种策略:标准加入法、不同前处理方法比对、实验室内/间比对以及与独立参考方法比较等。测量精度研究(MAS)通过多实验室比对提供了更客观的准确度评估,特别适合解决缺乏标准参考物质的情况[57]。虽然传统MAS对高含量样品更为适用,但通过适当设计,如采用均匀性更好的合成样品,也可应用于超痕量金属杂质分析。
精密度评价应采用Gage R&R方法,系统区分重复性和再现性贡献。对前驱体材料分析,典型的实验设计包括3位分析人员、3种前处理条件和3次重复测量,通过变异分量分析明确精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特别是样品前处理过程对总体精密度的贡献。优良测量系统的%R&R应 <10%,可接受系统的%GR&R应小于30%并且需要大于等于10%。
检出限和定量限的评估需结合统计方法和实际样品基体。除传统的基于空白标准偏差计算(LOD=3σ/k,LOQ=10σ/k)外,还应通过加标回收随浓度的变化曲线验证实际样品中的检出能力[57,58]。MSA体系建议通过重复测量接近LOD浓度的样品,分析信号/噪声比的变异系数,确认检出限的可靠性。
回收率测试对评价样品前处理效率至关重要。建议采用MSA的设计方案,在不同浓度水平(通常为预期浓度的1~5倍)、不同前处理条件下进行系统加标回收测试,建立回收率与加标水平关系曲线,提供更全面的方法评价[59]。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应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策略,综合考虑取样、前处理、仪器测量等全流程误差来源。对超痕量金属杂质分析,通过MSA方法可更系统地量化各变异来源的贡献[60],特别是识别污染贡献这一主要不确定度来源。
稳健性测试采用实验设计方法,系统评估关键参数变化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前处理条件(如酸浓度、温度、时间)、基体含量和仪器参数均为稳健性测试的重点[58]。这种结构化评估有助于确定方法的适用边界和关键控制点。
针对前驱体材料的特殊性质,方法验证还应特别关注材料批次差异的影响,建议选择不同批次或不同生产厂商的样品进行验证,确保方法的普适性。通过整合MSA的系统框架与针对性的化学分析验证要素[56],可建立更为可靠和全面的前驱体材料金属杂质分析方法验证体系。
4.2 标准物质与计量溯源
前驱体材料标准物质的开发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三甲基铝、四氯化钛等主要前驱体的商业化标准参考物质(CRM)。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标准物质研制面临多重技术难题。首先,前驱体材料的高纯度特性使杂质添加和均匀分布难以实现;其次,许多前驱体材料具有高反应活性和不稳定性,使标准物质长期保存成为挑战;第三,超痕量水平(ng/g至pg/g)的杂质表征需要特殊分析技术支持;最后,不同前驱体材料物理化学性质差异显著,难以建立通用的制备方法。鉴于专用标准物质的缺乏,实际分析中通常采用标准加入法替代策略确保计量溯源。即直接在实际前驱体样品中添加已知量的金属标准溶液,通过测定加标前后的浓度差验证分析方法。
4.3 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
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分析的可靠性高度依赖于系统化的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需涵盖前处理、仪器分析及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前处理过程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由于涉及超痕量水平(μg/kg至ng/g级别)的金属杂质分析,其质量控制直接决定了最终结果的准确性。首先,空白控制是减少和评估方法空白贡献的关键。建议采用多级空白样品,包括试剂空白、方法空白和运输空白等,系统评估污染来源。其次,加标回收试验是验证方法准确性的重要手段。由于前驱体材料缺乏合适的标准参考物质,加标回收成为评价方法性能的主要途径。
电子化学品前驱体材料中金属杂质分析技术已从常规分析进阶至超痕量精密分析阶段,形成完整技术体系。样品前处理针对不同物态材料建立了电热板消解、酸水解、热挥发-酸溶解等专用方法;仪器分析历经AAS到ICP-OES,再到主流ICP-MS的演进,检测灵敏度显著提升。四极杆、磁扇形场和三重四极杆ICP-MS与反应或碰撞池技术协同发展,基本满足半导体工艺质量控制需求。目前硅基和金属卤化物前驱体分析方法较成熟,但高反应活性气态及新型金属有机前驱体的分析方法,尤其标准方法仍待完善。
未来5~10年,该领域将呈现如下几大趋势:前处理与仪器分析深度融合,AI及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在线实时监测技术产业化,绿色环保方法推广,国内外标准体系加速完善。其中,AI辅助分析系统与微型质谱在线设备有望变革传统流程,预计检出限提升1~2个数量级、分析效率提高 3~5倍。技术进步将支持芯片制造良率提升、促进全球贸易公平透明并推动生产智能化转型。建议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进方法标准制定,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成果转化,培养专业人才并建设高水平测试平台。
[1]Yu Y Q.Low Temp.Spec.Gases,1991,9(2):9-12.
俞云祺.低温与特气,1991,9(2):9-12.
[2]Zhang W J.Guangzhou Chem.Ind.,2015,43(14):19-20.
张文娟.广州化工,2015,43(14):19-20.
[3]Yang L L,Hu S M,Gong H P.Fine Spec.Chem.,2023,31(11):1-9.
杨亮亮,胡世明,龚慧萍.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23,31(11)1-9.
[4]Yu C,Gu F,Lu Y.Fine Spec.Chem.,2022,30(1):8-11.
于宸,顾方,鲁瑛.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22,30(1):8-11.
[5]Cao K W,Zhang J H,Zhao J S.Chin.Stand.,2024,46(S1):151-155.
曹可慰,张军华,赵俊莎.中国标准化,2024,46(S1):151-155.
[6]Wu Y R,Zhang J H,Liu Y.Inf.Technol.Stand.,2024,47(10):28-32.
吴怡然,张军华,刘宇.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24,47(10):28-32.
[7]Liu Y,Li G E,Chen Y P.Chem.Fiber Text.Technol.,2024,53(11):19-21.
刘悦,李国恩,陈亚鹏.化纤与纺织技术,2024,53(11):19-21.
[8]Tan X L,Li Q,Wan F Q.Chin.Stand.,2024,46(S1):219-225.
谭小龙,李琴,万富强.中国标准化,2024,46(S1):219-225.
[9]Ren J X,Fang H L,Yang D H.J.Beijing Inst.Graphic Commun.,2024,32(3):67-72.
任家轩,方弘历,杨斗豪.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4,32(3):67-72.
[10]Jin R H,Yuan X,Li Q S.Sci.Chin.Chem.,2023,53(10):1 853-1 865.
靳瑞华,袁星,李群生.中国科学:化学,2023,53(10):1 853-1 865.
[11]Jiang Z K,Li H,Hua C.Mod.Chem.Ind.,2022,42(12):13-18.
姜占坤,李海,华超.现代化工,2022,42(12):13-18.
[12]IEEE.Internatioal Roadmap for Devices and Systemstm 2023 Update Yield Enhancement.New York: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ncorporated,2023.
[13]Chen Y S.Low Temp.Spec.Gases,2022,40(3):6-8.
陈艳珊.低温与特气,2022,40(3):6-8.
[14]Chang Y,Gao Y M,Hao P,Wang Y,Li G Y,Zhang A Y,Li C H.Chin.J.Inorg.Anal.Chem.,2025,15(3):382-388.
常燕,高一鸣,郝萍,王勇,李更银,张安于,李春华.中国无机分析化学,2025,15(3):382-388.
[15]Xia Z Y,Hou J X,Yang Z.Appl.Chem.Ind.,2024,53(12):2 919-2 923;2 929.
夏致远,侯建鑫,杨着.应用化工,2024,53(12):2 919-2 923;2 929.
[16]GB/T 4754—2017.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for National Economic Activities,2017.
GB/T 4754—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
[17]Anonymous.New material industry,2017,(3):72-73.
佚名.新材料产业,2017,(3):72-73.
[18]Li S,Lin Y,Wu Y.Ceram.Int.,2019,45(16):21 015-21 022.
[19]Guo D J,Chang Z.Mod.Ind.Econ.Inf.,2021,11(6):135-136.
郭帝江,常志.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1,11(6):135-136.
[20]Zhao X J,Zhang P,Wang Y C.Chlor-Alkali.Ind.,2018,54(6):26-27;39.
赵学军,张鹏,王玉成.氯碱工业,2018,54(6):26-27;39.
[21]Gao Z S,Yu Y,Xie S P.Shandong Chem.Ind.,2018,47(20):102-103;105.
高召帅,于跃,谢世鹏.山东化工,2018,47(20):102-103;105.
[22]Zhang X H.Chin.Insp.Test.,2018,26(6):7-8;54.
张啸虎.中国检验检测,2018,26(6):7-8;54.
[23]Seppälä S,Niinistö J,Mattinen M.Thin.Solid Films,2018,660:199-206.
[24]Alvarez J D,Spiegelman J,Heinlein E,Ramos C,Holmes R J,Shamsi Z.Solid State Phenom.,2013,195:25-29.
[25]Norton E T,Amato-wierda C.Chem.Mater.,2001,13(12):4 655-4 660.
[26]Zhang D H,Tang A J,Wei D J.Appl.Chem.Ind.,2019,48(2):486-489;493.
张丹辉,唐安江,韦德举.应用化工,2019,48(2):486-489;493.
[27]SEMI C25.Specifications and Guidelines for Dichloromethane,2006-02.
[28]SEMI C70.Specifications and Guidelines for Tungsten Hexafluoride,2016-11.
[29]SEMI C71.Specifications and Guidelines for Boron Trichloride,2021-04.
[30]SEMI C67.Guide for Hafnium Amides,2017-03.
[31]SEMI C3.27.Specifications and Guidelines for Boron Trifluoride in Cylinders,99.0% quality,2018-01.
[32]SEMI C3.47.Specifications and Guidelines for Hydrogen Bromide,2018-02.
[33]SEMI C3.39.Specifications for Nitrogen Trifluoride,99.98%,2018-01.
[34]SEMI C3.8.Specifications and Guidelines for Silane,2011-09.
[35]SEMI C3.55.Specifications and Guidelines for Silane,2018-02.
[36]SEMI C3.51-1101.Specifications for Boron Trichloride,99.98% Quality,2011-11.
[37]GB/T 42720—2023.Electronic Special Gas Hexachloroethylsilane,2023-01-01.
GB/T 42720—2023.电子特气 六氯乙硅烷,2023-01-01.
[38]GB/T 36656—2018.Electronic Grade Triethylgallium,2018.
GB/T 36656—2018.电子级三乙基镓,2018.
[39]GB/T 37007—2018.Electronic Grade Trimethylgallium,2018.
GB/T 37007—2018.电子级三甲基镓,2018.
[40]GB/T 36653—2018.Electronic Grade Trimethylaluminum,2018.
GB/T 36653—2018.电子级三甲基铝,2018.
[41]GB/T 38866—2020.Dichlorosilane for Electronic Industry,2020.
GB/T 38866—2020.电子工业用二氯硅烷,2020.
[42]GB/T 15909—2017.Gases for Electronic Industry Silane,2017.
GB/T 15909—2017.电子工业用气体 硅烷,2017.
[43]GB/T 37030—2018.Electronic Grade Trimethylindium,2018.
GB/T 37030—2018.电子级三甲基铟,2018.
[44]Zhang Y,Pan Z B,Jiao P C.J.Instrum.Anal.,2019,38(3):307-311.
张衍,潘忠奔,焦鹏冲.分析测试学报,2019,38(3):307-311.
[45]GB/T 38867—2020.Silicon Tetrachloride for Electronic Industry,2020.
GB/T 38867—2020.电子工业用四氯化硅,2020.
[46]Li C H,Chen L M.Shanghai Metrol.Test.,2013,40(2):32-34.
李春华,陈黎明.上海计量测试,2013,40(2):32-34.
[47]Wan Y,Xiao J,Yan D Z.J.Cent.South Univ.(Sci.Technol.),2020,51(12):3 341-3 348.
万烨,肖劲,严大洲.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1(12):3 341-3 348.
[48]Jiang S B.Study on Optimization of Detection Methods for Impurity Elements in High-Purity Trichlorosilane.Tianjin:Tianjin University,2016.
姜士兵.高纯三氯氢硅中杂质元素检测方法优化的研究.天津:天津大学,2016.
[49]Zhao Y,Peng S J,Liu Y X.Chin.J.Rare Met.,1994,18(3):237-240.
赵毅,彭淑娟,刘玉漩.稀有金属,1994,18(3):237-240.
[50]Wang C M,Zhang S Z,Wu Q.Semicond.Technol.,1997,22(4):53-55.
王春梅,张淑珍,吴琼.半导体技术,1997,22(4):53-55.
[51]Yu L,Lv B Y,Qiu L W.Chin.J.Anal.Chem.,2025,28(1):42-45.
虞磊,吕宝源,裘丽雯.分析化学,2025,28(1):42-45.
[52]Wang Y C,Meng B B,Zhu X T,Song G L,Wang Y J.Fujian Anal.Test.,2023,32(2):40-43;49.
王运超,蒙兵兵,朱雪铜,宋光林,王艳娇.福建分析测试,2023,32(2):40-43;49.
[53]Robertson J,Wallace R M.Mater.Sci.Eng.R,2015,88:1-41.
[54]Clancy P,Milstein L S,Gotts H E.ECS Trans.,2010,28(1):349-359.
[55]Zhang Y,Pan Z,Jiao P.At.Spectrosc.,2019,40(5):167-172.
[56]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Definition and Procedur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Method Detection Limit,Revision 2.Washington,DC: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2016.
[57]Al-qudah S K.J.Manage.Eng.Integr.,2017,10(2):68-80.
[58]GB/T 39486—2020.General Rules f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of Chemical Reagents,2020.
GB/T 39486—2020.化学试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通则,2020.
[59]Burdick R K,Borror C M.J.Qual.Technol.,2003,35(4):342-354.
[60]Senvar O,Firat S U O.Int.J.Met.Qual.Eng.,2010,1(2):121-127.